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12-29 作者: 于彦
一个人无偿的去帮助另一个人是为了什么?作家沈嘉柯最新长篇小说《慈悲的法则》,探讨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指向法律与人性的难题。小说主人公李善扬是为了救赎自己,她听从心理专家的建议,去帮助那些同样在痛苦的海洋挣扎的人。专家说因为同样痛苦的人更容易产生同理心。
是的,即使一个天生拥有体谅能力的人,在她没有真正经历那种被称为创伤的痛苦时,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的同理心,毕竟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而痛苦是分等级的,痛到想死,甚至死都不能解除的痛,就是地狱的刑罚也不过如此,轮回往复,没有尽头。
如果这么痛苦就选择死去,就不能称为有着高级情感系统的人类了。我们是生物,就有着基因深处对生的渴望,我们是发展出高级文明的物种,就要一切向前看。所以,我们发展出来治愈创伤的职业和丰富的治愈方法。通过帮助他人来治愈自己最是有效。
李善扬是善良的,她耐心而负责的帮助着一个又一个他人。
可是,不幸还会让人产生仇恨,这种情绪常常不被允许明目张胆的摆在世人面前。痛苦和懊悔之类的情绪是向内攻击的,几乎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而仇恨有着强烈的向外的攻击性,会涉及到他人,甚至伤害到他人。尤其是做坏事的人已经被判处了死刑之后,仍然不能释怀的受害者家人,如果还要表示出仇恨,就不被理解了,一命抵一命,还想怎么样?所以,李善扬本能的掩饰了自己的仇恨。
李善扬是幸运的,在她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意外的为仇恨找到了归宿。
李善扬心中的仇恨压抑的很深,意外发生还没等她充分释放自己的仇恨,罪犯就被抓住了,害死自己女儿的罪犯并不是一个多么坏的恶人,他也只是走投无路才不小心走上了绝路,且很快被判处了死刑并行刑了,那个承载她心中仇恨的人就这样消失了。就如书中描绘的,仇恨的岩浆被岩石强行掩盖在地下,这座火山是活的还是死的,除了李善扬没有人知道,毕竟谁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一直关注她内心深处到底有什么!
这种无处释放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仇恨的对象转移了,转移对所有的恶人,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一次对恶人的亲手惩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李善扬正在服务的家庭是一个因为高空抛物意外而丧子的中年夫妻,他们的遭遇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类似,因此她格外的想要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同时也对这个事故保持了高度的敏感和关注,因此在她发现男孩小辉的意外事故有一些疑点的时候,忍不住一路追踪下去,挖掘到那个金毛主人行为的可疑。
她用志愿者服务的途径,主动接近和探寻,最后她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小辉自己的小狗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忍痛送人,因此当他发现一只年老的金毛有时会饿肚子的时候,就忍不住去喂它,从此建立了友谊,后来他发现金毛的主人是一个像自己爷爷一样的老人,但这个老人非常孤独一个人住,这让他萌生了想要陪伴老人的想法,可惜因为这个老人的脾气出名的不好,小辉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但是这些行为让老人产生了误会,这个老人年轻时也曾春风得意,位及设计院副院长,但是随着女儿和老伴的去世,儿子叛逆又总和他对着干,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对他充满了恶意,因此街坊四邻都被他投诉过,对每个人都没有好脸色,当然的,小辉的行为就让他认为唯一陪伴他的金毛也要被夺走了。
因此,他制定了一个让意外发生的计划,他先用晾衣杆把楼上阳台上捆绑花盆的铁丝勾松动了,又在有暴风雨的那天用金毛引诱小辉在他家楼下徘徊,当暴风雨来临,风把花盆从6楼掀翻下去,正好砸到了小辉的头,夺去了这个善良的孩子的生命。
李善扬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告诉做警察的新婚丈夫,她选择面对面的揭发这个老人。从这段时间的陪伴,她看的出,这个老人本来不是坏人,但他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
出乎意料,被揭发的老人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原本他是在李善扬第一次登门陪伴之前就买好了安眠药,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生死他已经看淡了,生活这么痛苦,似乎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被别人发现了他也并不恐慌,他早就在得知男孩死亡时后悔了,最初得手是快意的,虽然原本他只是想吓唬男孩或者让他受点伤就好,可回过神来他感到羞愧,怎么能对一个孩子做那样的事?
李善扬的揭发,让他了解到男孩小辉接近金毛的真相,一个渴望温暖的人,却把自己未来的温暖扼杀了,这个真相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罪恶。不过他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男性,虽然已经年老,但他有权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却不允许他人窥视,经过调查他了解到李善扬的经历,恶意是想通的,他一下就洞察到了李善扬的内心。最后一次志愿陪伴的时候,他不慌不忙的揭开了李善扬的伪装,直击李善扬心底最深处:“你想亲手复仇,而复仇的对象早就不存在了,你就找上了我。”
李善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做这些事情的用意,她没有做好直面自己复仇心理的准备,于是她仓皇而逃。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自己似乎被心底的恶念控制住了,那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另一方面,不管真相多么残酷多么恶劣,只要我们看到了,接纳了,痛苦过后就不再彷徨,理智面对。她准备与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活,她与新婚丈夫去度蜜月,也决定不再与那个老人联系。
可直面自己内心的还有那个老人,他错待了两个给了自己温暖的个体:金毛和男孩。自己内心的狭隘和黑暗,让自己与男孩的善意无缘,还亲手扼杀,之后,男孩的死让他迁怒到金毛身上,不给它喂食,最后导致金毛吃了老鼠药而死。既然自己是值得被关心和爱的,做错了事,便有勇气承担,他决定赎罪。
老人做了几件事来赎罪:第一件事,楼上掉落花盆的小两口因为事故已经离婚,女主人过的非常落魄,他买下那家女主人寄卖的画作,就在她准备自杀的那一晚,接到寄卖成功的通知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第二件事,他找到李善扬帮忙制定赎罪计划,制造自己意外死亡的事实,算是成全了李善扬要惩罚恶人的渴望;第三件事,李善扬帮忙把回了老家的男孩父母约出来参加心理专家辅导,老人则伪装成碰瓷的,让这对夫妻开车亲自“撞死”他,虽然他不知道男孩的母亲已经知道他就是凶手,车祸意外其实也不完全是意外,男孩母亲本来可以阻止车祸却没有,这也算无意中成全了这个母亲的复仇;第四件事,他终于原谅自己儿子的叛逆,用一封长信打开了儿子的心结。
相比于在以为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在充满恶意和痛苦的情况下吞安眠药自杀,他的如此死法,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李善扬怀孕了,他的新婚丈夫战战兢兢的把去世女儿的房间重新装修用来准备迎接新的生命,她没有反对。李善扬真的放下了!男孩的妈妈也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全身心的投入了主的怀抱。
报仇还是要手刃更痛快和解恨,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个电影,一个外国电影。讲的是一个青年奸杀了一个女孩,被判处死刑,刚好一种新的法律出台可以代替死刑,就是让受害者家属提出申请每次割掉罪犯的某个身体部件作为刑罚,申请次数无限,每次手术切除的时候,受害者家属可以在手术室的玻璃门外全程观看。这是一个非常解恨的过程,这家人选择了后一种惩罚,并马上提出了申请。当第一次观看了罪犯被截掉左手手臂时,一家人都非常痛快,就是该这样惩罚他。罪犯截肢之后被带到全国的青少年犯罪课堂上做展示,他还觉得自己很酷,把断臂亮出来,试图吓唬那些他眼中的小屁孩们。
三个月后,这家人申请第二次截肢,这次他们觉得截掉一个肢体不解恨,申请截掉一条腿和一条胳膊,手术完了,罪犯看到自己几乎空荡的四肢,崩溃了。但是,受害者家属在他养好伤之后继续提出了申请,另一条腿也没了,罪犯麻木的接受着这一切。受害者的姐姐和弟弟以及母亲,陆续不再参与观看,太残忍了,但是父亲一直坚持,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提出一次申请,慢慢的这个罪犯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身体部件:耳朵、眼睛、鼻子、一个肺、一个肾、一个肝、睾丸等等,只要死不掉又可以拿掉的东西都拿掉,后来,就算是医生护士都下不去手了。而受害者父亲却每次坚持观看,坚持下一次手术的申请。
此时,我想,受折磨的何止是罪犯?这个受害者的父亲跌入了仇恨的深渊,无法自拔,他的仇恨在燃烧自己,以和仇人同归于尽的架势!等到这个罪犯死了,这个父亲还有“生”的希望吗?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如作者给女主起的名字一样,暗示了善恶的归途:“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慈悲的法则是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想谈论一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世界观的本质就是:本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众的普遍性观点:为他人谋利益,就是善,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谋利益,就是恶。世人皆为利,为自己谋利益天经地义,但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才称为正道。
对恶要惩之,对善要扬之。所以书中,李善扬帮助老人去以死赎罪,并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不是为恶。男孩的妈妈知道老人是儿子之死的罪魁祸首,撞死老人,心中并无不忍。这样的惩恶我认为完全可以接受。法律不是万能的,被伤害的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自己出口气,否则这口气可能会生长出恶根,未来无法预料会否作出伤害到无辜之人的恶事。作为普通人,放下屠刀要有放下的理由!否则就是佛了!
而复仇的尺度,惩罚的界限在哪里,就需要寻找一个普罗大众都能平衡的关键点。就像那个电影一样,摘掉罪犯的器官能够发泄痛苦,但摘到什么程度,才能结束?而不至于走向失去人性的虐杀,走向扭曲。沈嘉柯的小说,就是在努力寻找这样的人性平衡点。
(于彦:女,生于70年代未,书评人、领读者)
《慈悲的法则》 沈嘉柯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于彦
发布时间:
2020-12-29
一个人无偿的去帮助另一个人是为了什么?作家沈嘉柯最新长篇小说《慈悲的法则》,探讨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指向法律与人性的难题。小说主人公李善扬是为了救赎自己,她听从心理专家的建议,去帮助那些同样在痛苦的海洋挣扎的人。专家说因为同样痛苦的人更容易产生同理心。
是的,即使一个天生拥有体谅能力的人,在她没有真正经历那种被称为创伤的痛苦时,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的同理心,毕竟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而痛苦是分等级的,痛到想死,甚至死都不能解除的痛,就是地狱的刑罚也不过如此,轮回往复,没有尽头。
如果这么痛苦就选择死去,就不能称为有着高级情感系统的人类了。我们是生物,就有着基因深处对生的渴望,我们是发展出高级文明的物种,就要一切向前看。所以,我们发展出来治愈创伤的职业和丰富的治愈方法。通过帮助他人来治愈自己最是有效。
李善扬是善良的,她耐心而负责的帮助着一个又一个他人。
可是,不幸还会让人产生仇恨,这种情绪常常不被允许明目张胆的摆在世人面前。痛苦和懊悔之类的情绪是向内攻击的,几乎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而仇恨有着强烈的向外的攻击性,会涉及到他人,甚至伤害到他人。尤其是做坏事的人已经被判处了死刑之后,仍然不能释怀的受害者家人,如果还要表示出仇恨,就不被理解了,一命抵一命,还想怎么样?所以,李善扬本能的掩饰了自己的仇恨。
李善扬是幸运的,在她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意外的为仇恨找到了归宿。
李善扬心中的仇恨压抑的很深,意外发生还没等她充分释放自己的仇恨,罪犯就被抓住了,害死自己女儿的罪犯并不是一个多么坏的恶人,他也只是走投无路才不小心走上了绝路,且很快被判处了死刑并行刑了,那个承载她心中仇恨的人就这样消失了。就如书中描绘的,仇恨的岩浆被岩石强行掩盖在地下,这座火山是活的还是死的,除了李善扬没有人知道,毕竟谁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一直关注她内心深处到底有什么!
这种无处释放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仇恨的对象转移了,转移对所有的恶人,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一次对恶人的亲手惩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李善扬正在服务的家庭是一个因为高空抛物意外而丧子的中年夫妻,他们的遭遇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类似,因此她格外的想要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同时也对这个事故保持了高度的敏感和关注,因此在她发现男孩小辉的意外事故有一些疑点的时候,忍不住一路追踪下去,挖掘到那个金毛主人行为的可疑。
她用志愿者服务的途径,主动接近和探寻,最后她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小辉自己的小狗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忍痛送人,因此当他发现一只年老的金毛有时会饿肚子的时候,就忍不住去喂它,从此建立了友谊,后来他发现金毛的主人是一个像自己爷爷一样的老人,但这个老人非常孤独一个人住,这让他萌生了想要陪伴老人的想法,可惜因为这个老人的脾气出名的不好,小辉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但是这些行为让老人产生了误会,这个老人年轻时也曾春风得意,位及设计院副院长,但是随着女儿和老伴的去世,儿子叛逆又总和他对着干,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对他充满了恶意,因此街坊四邻都被他投诉过,对每个人都没有好脸色,当然的,小辉的行为就让他认为唯一陪伴他的金毛也要被夺走了。
因此,他制定了一个让意外发生的计划,他先用晾衣杆把楼上阳台上捆绑花盆的铁丝勾松动了,又在有暴风雨的那天用金毛引诱小辉在他家楼下徘徊,当暴风雨来临,风把花盆从6楼掀翻下去,正好砸到了小辉的头,夺去了这个善良的孩子的生命。
李善扬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告诉做警察的新婚丈夫,她选择面对面的揭发这个老人。从这段时间的陪伴,她看的出,这个老人本来不是坏人,但他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
出乎意料,被揭发的老人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原本他是在李善扬第一次登门陪伴之前就买好了安眠药,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生死他已经看淡了,生活这么痛苦,似乎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被别人发现了他也并不恐慌,他早就在得知男孩死亡时后悔了,最初得手是快意的,虽然原本他只是想吓唬男孩或者让他受点伤就好,可回过神来他感到羞愧,怎么能对一个孩子做那样的事?
李善扬的揭发,让他了解到男孩小辉接近金毛的真相,一个渴望温暖的人,却把自己未来的温暖扼杀了,这个真相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罪恶。不过他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男性,虽然已经年老,但他有权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却不允许他人窥视,经过调查他了解到李善扬的经历,恶意是想通的,他一下就洞察到了李善扬的内心。最后一次志愿陪伴的时候,他不慌不忙的揭开了李善扬的伪装,直击李善扬心底最深处:“你想亲手复仇,而复仇的对象早就不存在了,你就找上了我。”
李善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做这些事情的用意,她没有做好直面自己复仇心理的准备,于是她仓皇而逃。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自己似乎被心底的恶念控制住了,那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另一方面,不管真相多么残酷多么恶劣,只要我们看到了,接纳了,痛苦过后就不再彷徨,理智面对。她准备与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活,她与新婚丈夫去度蜜月,也决定不再与那个老人联系。
可直面自己内心的还有那个老人,他错待了两个给了自己温暖的个体:金毛和男孩。自己内心的狭隘和黑暗,让自己与男孩的善意无缘,还亲手扼杀,之后,男孩的死让他迁怒到金毛身上,不给它喂食,最后导致金毛吃了老鼠药而死。既然自己是值得被关心和爱的,做错了事,便有勇气承担,他决定赎罪。
老人做了几件事来赎罪:第一件事,楼上掉落花盆的小两口因为事故已经离婚,女主人过的非常落魄,他买下那家女主人寄卖的画作,就在她准备自杀的那一晚,接到寄卖成功的通知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第二件事,他找到李善扬帮忙制定赎罪计划,制造自己意外死亡的事实,算是成全了李善扬要惩罚恶人的渴望;第三件事,李善扬帮忙把回了老家的男孩父母约出来参加心理专家辅导,老人则伪装成碰瓷的,让这对夫妻开车亲自“撞死”他,虽然他不知道男孩的母亲已经知道他就是凶手,车祸意外其实也不完全是意外,男孩母亲本来可以阻止车祸却没有,这也算无意中成全了这个母亲的复仇;第四件事,他终于原谅自己儿子的叛逆,用一封长信打开了儿子的心结。
相比于在以为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在充满恶意和痛苦的情况下吞安眠药自杀,他的如此死法,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李善扬怀孕了,他的新婚丈夫战战兢兢的把去世女儿的房间重新装修用来准备迎接新的生命,她没有反对。李善扬真的放下了!男孩的妈妈也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全身心的投入了主的怀抱。
报仇还是要手刃更痛快和解恨,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个电影,一个外国电影。讲的是一个青年奸杀了一个女孩,被判处死刑,刚好一种新的法律出台可以代替死刑,就是让受害者家属提出申请每次割掉罪犯的某个身体部件作为刑罚,申请次数无限,每次手术切除的时候,受害者家属可以在手术室的玻璃门外全程观看。这是一个非常解恨的过程,这家人选择了后一种惩罚,并马上提出了申请。当第一次观看了罪犯被截掉左手手臂时,一家人都非常痛快,就是该这样惩罚他。罪犯截肢之后被带到全国的青少年犯罪课堂上做展示,他还觉得自己很酷,把断臂亮出来,试图吓唬那些他眼中的小屁孩们。
三个月后,这家人申请第二次截肢,这次他们觉得截掉一个肢体不解恨,申请截掉一条腿和一条胳膊,手术完了,罪犯看到自己几乎空荡的四肢,崩溃了。但是,受害者家属在他养好伤之后继续提出了申请,另一条腿也没了,罪犯麻木的接受着这一切。受害者的姐姐和弟弟以及母亲,陆续不再参与观看,太残忍了,但是父亲一直坚持,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提出一次申请,慢慢的这个罪犯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身体部件:耳朵、眼睛、鼻子、一个肺、一个肾、一个肝、睾丸等等,只要死不掉又可以拿掉的东西都拿掉,后来,就算是医生护士都下不去手了。而受害者父亲却每次坚持观看,坚持下一次手术的申请。
此时,我想,受折磨的何止是罪犯?这个受害者的父亲跌入了仇恨的深渊,无法自拔,他的仇恨在燃烧自己,以和仇人同归于尽的架势!等到这个罪犯死了,这个父亲还有“生”的希望吗?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如作者给女主起的名字一样,暗示了善恶的归途:“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慈悲的法则是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想谈论一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世界观的本质就是:本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众的普遍性观点:为他人谋利益,就是善,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谋利益,就是恶。世人皆为利,为自己谋利益天经地义,但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才称为正道。
对恶要惩之,对善要扬之。所以书中,李善扬帮助老人去以死赎罪,并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不是为恶。男孩的妈妈知道老人是儿子之死的罪魁祸首,撞死老人,心中并无不忍。这样的惩恶我认为完全可以接受。法律不是万能的,被伤害的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自己出口气,否则这口气可能会生长出恶根,未来无法预料会否作出伤害到无辜之人的恶事。作为普通人,放下屠刀要有放下的理由!否则就是佛了!
而复仇的尺度,惩罚的界限在哪里,就需要寻找一个普罗大众都能平衡的关键点。就像那个电影一样,摘掉罪犯的器官能够发泄痛苦,但摘到什么程度,才能结束?而不至于走向失去人性的虐杀,走向扭曲。沈嘉柯的小说,就是在努力寻找这样的人性平衡点。
(于彦:女,生于70年代未,书评人、领读者)
《慈悲的法则》 沈嘉柯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