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_万花楼QM论坛,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2025��5��15��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作家作品研讨

历史大变局中的楚都风流——浅读李斌长篇小说《天螺坪》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12-24    作者: 羊角岩

  湖北当阳籍李斌不仅是一位著名影视编剧,同时也是一位优秀作家,其近赠我一本他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天螺坪》,读了两遍,颇受震撼,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便发而为短评以记之。

  一、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忠实记录

  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变局。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二次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三次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由于我的阅读面狭窄,不免孤陋寡闻,对于忠实记录和反映人民公社向改革开放转型的长篇小说,我印象不深。现在李斌这部《天螺坪》就是,而且是我身边的作品,写的是我们宜昌的故事。当然,讲好宜昌故事,跟讲好中国故事,是基本一致的。

  小说中的《天螺坪》,在“西店子大队”地面上,属大墓镇。“大墓镇”,大约是根据当地有很多楚国大冢(墓)而化名,《天螺坪》讲述了以李斌家乡当阳河溶镇新火村为背景的农村转型故事,而且估计有不少故事都是李斌亲身经历的。

  故事的主体大约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年为起点的。年仅二十岁的赵大成突击入党并担任了西店子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得力领导下,把一个过去穷得叮当响的老落后大队变成了一个全省有名的红旗大队。但是不久,国家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在“农业学大寨”的模式中崛起的西店子大队干部群众一时哪里转得过这个弯来?党支部决定“坚持一年”的集体经济。当然上面也是同意这份“坚持”的,政策上并不是“一刀切”。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压力下,不到一年,西店子大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生产落后了,“红旗倒了”。时代的潮流冲刷下,赵大成们显得无力、无奈。

  但是这是一部令人温暖的作品。在李斌的笔下,人民公社时期也有好的一面,也发生了很多的传奇;他并不持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尖锐批判态度。我想,这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温暖回忆,也是当地民风淳朴美好人情的体现。同时,这种社会的巨大转型,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在本书的结尾处,虽然时代正在发生沧桑巨变,但是从相关人物的表现来看,隔膜的得到化解,远离的得到回归,散失的重新找到,冤屈的得到尊崇,呈现出一种大团圆的景象,令人喜悦。新的生活带来万千新气象,送来新的希望。

  二、神秘楚都的英雄人物

  《天螺坪》中描述的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本来是楚国故城、故园,有着众多的大墓,“大墓掩埋的是往事,封存的是历史”(洋洋语),而这片土地民风纯朴、英雄辈出、好人多多。书中的主人公赵大成,正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位英雄代表,人物形象鲜明,令读者喜爱。

  赵大成出场时,西店子大队遇上大旱,为了缓解旱情,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偷公社大渠里的水。这不仅是政治上轻则处分、重则坐牢的大事,而他在开闸的过程中,也是冒着生命风险的,差一点儿淹死。幸好女主人公于英出场了,她刚从医学院毕业来到西店子大队,便遇上了这事,以人工呼吸的方式救了赵大成一命,而这也是他俩日后爱情婚姻的伏笔。

  赵大成的英雄举动,我们从他的父亲身上也看到了这种传承。他父亲当年就是在抗洪中堵堤洞而牺牲,留下了一家孤儿寡母,而且其弟弟赵小成成了脑瘫,幺妹与大成妈走散。从此,大成像母亲一样不厌其烦、无怨无悔地照顾弟弟,每年出去五六次到各县寻找走失的幺妹。甚至,为了照顾弟弟寻找幺妹,他不得不放弃了推荐到武汉大学读书的机会。按时下的观点,赵大成这不就是孝亲敬老的道德楷模吗?这也分明是响当当的英雄。

  赵大成的党性、良心、善心,还体现在对待回迁户赵盛宝等人身上。赵盛宝等三家,早年是因水灾外迁安置在外地鱼湖,在那里无法生存,被迫回迁原籍西店子,但是没有户口。如果西店子不接受他们,他们只能去讨米逃荒,或者不被允许讨米,他们就将选择集体跳湖自杀。在听从上级指示、服从政策,还是以人为本,收留他们,确保无一人饿死的两难选择上,赵大成想都没想,果断选择留下他们。甚至为了真诚挽留他们,他差一点儿向赵盛宝们下跪求情。当公社特派员持枪来准备驱逐他们时,赵大成坚定地说:“要抓人,先抓我。”而他为此付出的个人代价是巨大的,被撤销了村党支部书记兼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赵大成在对待赵盛宝回迁问题上的表现,让笔者想起了当下最红火的几部戏剧作品。如豫剧《焦裕禄》中,主人公组织人从外地购买议价粮而受到批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坚定地说,“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真有错我担责,纵受处分也甘心,天大的错我一人承担”。在话剧《谷文昌》中,主人公为4792名被国民党抓走的壮丁家属正名,摘掉他们了“敌伪家属”的帽子,让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而《天螺坪》中的赵大成同样也是这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做出了正确的取舍,他们都经历了政治路线上的历险,而最终他们都无愧于党的好干部形象。

  公道自在人心。赵大成这颗金子般的心,被干部群众看在眼里。当他的女朋友刘桂花背叛他,刘桂花的母亲覃妈毅然跟赵大成站到一边,甚至刘桂花的父亲病死,覃妈都不让刘桂花回家,而直接选择了让赵大成当孝子跪拜全大队的人。当于英果断舍弃李土改而嫁给赵大成时,人们对赵大成的尊崇和礼赞达到了高潮。这可是在赵大成从“学习班”上归来的至暗时刻呵,但是却有一个低调而隆重的婚礼在迎接着他,“两只手就那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政治上对他的不公,与亲人们对他的热情相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赵大成的人物形象相当丰满。本书不光是书写他的英雄事迹,写了他创下亩产过千斤粮食的业绩和奇迹,也写了他的囧事,如他口臭,不洗口;脚臭,不洗脚等。当新的时代到来时,他的无力感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当然,作者对他倾注了深情,比如不仅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美”的一号美女于英果断嫁给了他,还为他生了个龙凤胎,这不是命运的奖赏是什么!他的儿子取名赵开,女儿取名赵放,这不暗喻着对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恭迎吗?

  在这片土地上,赵大成真的只是一个代表,围绕在他的身边,还有无数的值得礼赞的英雄人物。如抗日战争中的一万多名死去的将士,幸存下来的曲二愣将军,在战场上勇救伤员却被冤屈几十年的乔子,以及党委书记陈耕、医生于英、下乡知青曲凯等,大量的人物都是英雄,都是风流人物,都是可敬可爱的。正如在私下的交流中李斌所言,他写作本书时就秉持了一个理念,即“天螺坪没有坏人”。本书中即使有曾犯过错误的刘桂花、李土改等人,都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之下的错误,综合起来看,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坏人,而后来他们也都有向好的结局。篇幅所限,不一一展开论述。

  三、关于本书的历史纵深感及其他

  前面所述,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转型期,但是也远不止于这一时期。或许是因为这一片土地上的历史太过丰厚了吧,本书从远处看回溯了两千前的楚国历史。楚国历史也正是中国历史。河溶镇可能就是楚国故都。关于这一点,历史学界似未有定论,但是书中却是借洋洋的口,表达了倾向性的叙述:“试想,一个城市,常住几十万人口,如果仅靠打井,那是件很难支撑的事情。中国众多城市,哪一座不是依江依河而建?荆州楚城离此地一百多里,无水。再想如若纪南楚都是也,则将楚之君王尽数运至大墓镇安葬,在当时条件下也属不易。对,大墓(这里是沮河、漳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应是楚国都城。”

  本书从近处看,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国军、土匪三方面的力量共同联手抵抗日军,一万多名官兵战死沙场就地掩埋的史实。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并未走远,不少幸存的当事人都还活跃在当代,有的还成了将军。顺着这些人的视野,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省城、京城、军营、大学等,显示出颇为开阔的社会图景,而这也是本书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的体现。

  再往近处,还让读者看到了土改、清匪反霸、三年自然灾害、民工团修水库、革命样板戏、领袖崇拜、农业学大寨、工农兵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历史,而这些历史因为距离较近,对当代读者来说,应该更为清晰。这些泥沙俱下的历史潮流中不免有一些混乱和伤痛,比如本书一开头的乔子,被许多人强奸、轮奸,把对她那个名叫黄良的土匪丈夫的仇恨发泄到她的身上,以及四位老太婆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一样,蘸人血馒头……本书并不回避历史上的各种矛盾,并不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总的来说拿捏得非常巧妙,在对历史的反省中并不沉溺,在对丑恶的批判中也举重若轻,而把笔力集中于对于美好乡土、美好人情的描摹。这一片土地,在历史的变迁中,遭受历史潮水的不断冲刷,并不是世外桃园,也不是宁静的“边城”,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令人向往的、迷恋的,而这也充分地体现着作家李斌的恋乡情结,他是这片土地的一位痴爱者,或者说是一位对父母之邦的大孝子。本书三十章,正像电视剧的三十集一样,娓娓而来,起伏跌宕,最终走向高潮,且余音绕梁,令读者(观众)爱不释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fwjmik.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历史大变局中的楚都风流——浅读李斌长篇小说《天螺坪》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羊角岩
发布时间: 2020-12-24

  湖北当阳籍李斌不仅是一位著名影视编剧,同时也是一位优秀作家,其近赠我一本他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天螺坪》,读了两遍,颇受震撼,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便发而为短评以记之。

  一、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忠实记录

  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变局。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二次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三次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由于我的阅读面狭窄,不免孤陋寡闻,对于忠实记录和反映人民公社向改革开放转型的长篇小说,我印象不深。现在李斌这部《天螺坪》就是,而且是我身边的作品,写的是我们宜昌的故事。当然,讲好宜昌故事,跟讲好中国故事,是基本一致的。

  小说中的《天螺坪》,在“西店子大队”地面上,属大墓镇。“大墓镇”,大约是根据当地有很多楚国大冢(墓)而化名,《天螺坪》讲述了以李斌家乡当阳河溶镇新火村为背景的农村转型故事,而且估计有不少故事都是李斌亲身经历的。

  故事的主体大约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年为起点的。年仅二十岁的赵大成突击入党并担任了西店子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得力领导下,把一个过去穷得叮当响的老落后大队变成了一个全省有名的红旗大队。但是不久,国家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在“农业学大寨”的模式中崛起的西店子大队干部群众一时哪里转得过这个弯来?党支部决定“坚持一年”的集体经济。当然上面也是同意这份“坚持”的,政策上并不是“一刀切”。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压力下,不到一年,西店子大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生产落后了,“红旗倒了”。时代的潮流冲刷下,赵大成们显得无力、无奈。

  但是这是一部令人温暖的作品。在李斌的笔下,人民公社时期也有好的一面,也发生了很多的传奇;他并不持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尖锐批判态度。我想,这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温暖回忆,也是当地民风淳朴美好人情的体现。同时,这种社会的巨大转型,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在本书的结尾处,虽然时代正在发生沧桑巨变,但是从相关人物的表现来看,隔膜的得到化解,远离的得到回归,散失的重新找到,冤屈的得到尊崇,呈现出一种大团圆的景象,令人喜悦。新的生活带来万千新气象,送来新的希望。

  二、神秘楚都的英雄人物

  《天螺坪》中描述的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本来是楚国故城、故园,有着众多的大墓,“大墓掩埋的是往事,封存的是历史”(洋洋语),而这片土地民风纯朴、英雄辈出、好人多多。书中的主人公赵大成,正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位英雄代表,人物形象鲜明,令读者喜爱。

  赵大成出场时,西店子大队遇上大旱,为了缓解旱情,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偷公社大渠里的水。这不仅是政治上轻则处分、重则坐牢的大事,而他在开闸的过程中,也是冒着生命风险的,差一点儿淹死。幸好女主人公于英出场了,她刚从医学院毕业来到西店子大队,便遇上了这事,以人工呼吸的方式救了赵大成一命,而这也是他俩日后爱情婚姻的伏笔。

  赵大成的英雄举动,我们从他的父亲身上也看到了这种传承。他父亲当年就是在抗洪中堵堤洞而牺牲,留下了一家孤儿寡母,而且其弟弟赵小成成了脑瘫,幺妹与大成妈走散。从此,大成像母亲一样不厌其烦、无怨无悔地照顾弟弟,每年出去五六次到各县寻找走失的幺妹。甚至,为了照顾弟弟寻找幺妹,他不得不放弃了推荐到武汉大学读书的机会。按时下的观点,赵大成这不就是孝亲敬老的道德楷模吗?这也分明是响当当的英雄。

  赵大成的党性、良心、善心,还体现在对待回迁户赵盛宝等人身上。赵盛宝等三家,早年是因水灾外迁安置在外地鱼湖,在那里无法生存,被迫回迁原籍西店子,但是没有户口。如果西店子不接受他们,他们只能去讨米逃荒,或者不被允许讨米,他们就将选择集体跳湖自杀。在听从上级指示、服从政策,还是以人为本,收留他们,确保无一人饿死的两难选择上,赵大成想都没想,果断选择留下他们。甚至为了真诚挽留他们,他差一点儿向赵盛宝们下跪求情。当公社特派员持枪来准备驱逐他们时,赵大成坚定地说:“要抓人,先抓我。”而他为此付出的个人代价是巨大的,被撤销了村党支部书记兼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赵大成在对待赵盛宝回迁问题上的表现,让笔者想起了当下最红火的几部戏剧作品。如豫剧《焦裕禄》中,主人公组织人从外地购买议价粮而受到批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坚定地说,“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真有错我担责,纵受处分也甘心,天大的错我一人承担”。在话剧《谷文昌》中,主人公为4792名被国民党抓走的壮丁家属正名,摘掉他们了“敌伪家属”的帽子,让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而《天螺坪》中的赵大成同样也是这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做出了正确的取舍,他们都经历了政治路线上的历险,而最终他们都无愧于党的好干部形象。

  公道自在人心。赵大成这颗金子般的心,被干部群众看在眼里。当他的女朋友刘桂花背叛他,刘桂花的母亲覃妈毅然跟赵大成站到一边,甚至刘桂花的父亲病死,覃妈都不让刘桂花回家,而直接选择了让赵大成当孝子跪拜全大队的人。当于英果断舍弃李土改而嫁给赵大成时,人们对赵大成的尊崇和礼赞达到了高潮。这可是在赵大成从“学习班”上归来的至暗时刻呵,但是却有一个低调而隆重的婚礼在迎接着他,“两只手就那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政治上对他的不公,与亲人们对他的热情相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赵大成的人物形象相当丰满。本书不光是书写他的英雄事迹,写了他创下亩产过千斤粮食的业绩和奇迹,也写了他的囧事,如他口臭,不洗口;脚臭,不洗脚等。当新的时代到来时,他的无力感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当然,作者对他倾注了深情,比如不仅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美”的一号美女于英果断嫁给了他,还为他生了个龙凤胎,这不是命运的奖赏是什么!他的儿子取名赵开,女儿取名赵放,这不暗喻着对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恭迎吗?

  在这片土地上,赵大成真的只是一个代表,围绕在他的身边,还有无数的值得礼赞的英雄人物。如抗日战争中的一万多名死去的将士,幸存下来的曲二愣将军,在战场上勇救伤员却被冤屈几十年的乔子,以及党委书记陈耕、医生于英、下乡知青曲凯等,大量的人物都是英雄,都是风流人物,都是可敬可爱的。正如在私下的交流中李斌所言,他写作本书时就秉持了一个理念,即“天螺坪没有坏人”。本书中即使有曾犯过错误的刘桂花、李土改等人,都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之下的错误,综合起来看,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坏人,而后来他们也都有向好的结局。篇幅所限,不一一展开论述。

  三、关于本书的历史纵深感及其他

  前面所述,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转型期,但是也远不止于这一时期?;蛐硎且蛭庖黄恋厣系睦诽岷窳税?,本书从远处看回溯了两千前的楚国历史。楚国历史也正是中国历史。河溶镇可能就是楚国故都。关于这一点,历史学界似未有定论,但是书中却是借洋洋的口,表达了倾向性的叙述:“试想,一个城市,常住几十万人口,如果仅靠打井,那是件很难支撑的事情。中国众多城市,哪一座不是依江依河而建?荆州楚城离此地一百多里,无水。再想如若纪南楚都是也,则将楚之君王尽数运至大墓镇安葬,在当时条件下也属不易。对,大墓(这里是沮河、漳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应是楚国都城。”

  本书从近处看,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国军、土匪三方面的力量共同联手抵抗日军,一万多名官兵战死沙场就地掩埋的史实。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并未走远,不少幸存的当事人都还活跃在当代,有的还成了将军。顺着这些人的视野,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省城、京城、军营、大学等,显示出颇为开阔的社会图景,而这也是本书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的体现。

  再往近处,还让读者看到了土改、清匪反霸、三年自然灾害、民工团修水库、革命样板戏、领袖崇拜、农业学大寨、工农兵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历史,而这些历史因为距离较近,对当代读者来说,应该更为清晰。这些泥沙俱下的历史潮流中不免有一些混乱和伤痛,比如本书一开头的乔子,被许多人强奸、轮奸,把对她那个名叫黄良的土匪丈夫的仇恨发泄到她的身上,以及四位老太婆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一样,蘸人血馒头……本书并不回避历史上的各种矛盾,并不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总的来说拿捏得非常巧妙,在对历史的反省中并不沉溺,在对丑恶的批判中也举重若轻,而把笔力集中于对于美好乡土、美好人情的描摹。这一片土地,在历史的变迁中,遭受历史潮水的不断冲刷,并不是世外桃园,也不是宁静的“边城”,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令人向往的、迷恋的,而这也充分地体现着作家李斌的恋乡情结,他是这片土地的一位痴爱者,或者说是一位对父母之邦的大孝子。本书三十章,正像电视剧的三十集一样,娓娓而来,起伏跌宕,最终走向高潮,且余音绕梁,令读者(观众)爱不释手。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