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_万花楼QM论坛,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家茶馆 > 作家零距离

沈嘉柯: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07-30    作者: 沈嘉柯

         沈嘉柯:作家、评论家、湖北省青联委员、湖北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生命摆渡人》(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慈悲的法则》等近60部作品,畅销百万册。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社会科学报》《青年文学》《南方文学》《延河》《儿童文学》《散文》《万象》《杂文选刊》《中国校园文学》《小小说选刊》等各类报刊发表百万余字散文小说、诗歌、学术随笔和评论。入选全国数百种最佳文学选集,影响力文库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尼泊尔语、英语等。

 

        由武汉抗疫一线快递小哥汪勇口述、武汉作家沈嘉柯所著的《生命摆渡人》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生命摆渡人》讲述的是武汉抗疫一线快递小哥汪勇的故事,也是疫情期间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沈嘉柯用口述实录的形式,以汪勇的故事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武汉,讲述了武汉在疫情最严重时期经历的苦难、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英勇抗争的全貌。书中描绘了疫情之下一个个普通人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并通过讲述汪勇的个人成长经历,刻画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人,如何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成为一位平民英雄。书中还收录了部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日记手稿,以最朴素的文字,展现武汉抗疫一线情况,讲述白衣战士的心路历程。

  当白衣战士逆行守护武汉人民,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也在冒着生命危险“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白衣战士。汪勇个人也因在疫情期间贡献突出,获国家邮政局“最美快递员”特别奖,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知名青年女画家刘一霖为汪勇所作的画像

 

        今年三月初,沈嘉柯接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编辑邀约,想请他写一本关于汪勇的书,“我很佩服汪勇,就答应了这个任务”。他认真细致地采访了汪勇,仅录音文字就多达八万字。同时还采访了他的妻子、亲朋好友以及同学老师。“汪勇看起来是一个高大彪悍的人,但是心思很细腻。我当时胃病严重,就拜托他顺道带一点药,他不仅帮忙买了药,还具体到带了口罩和便携酒精洗手液。我至今印象深刻。”沈嘉柯说。

    为什么汪勇会成为英雄?“我以为,那是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潜移默化,早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储存在一代代人的心底。自己的家,自己捍卫。自己的国,自己要救。” 沈嘉柯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创作谈]

 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沈嘉柯

  

        吾国吾民,每当大灾大难来临之际,总有人勇敢站出来。

  这些人,也许平日里看起来很平凡,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多么优秀。

  我很喜欢汪勇的个性,他是个性情中人。

  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格外坦诚。

  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成长经历,完全不是标标准准的所谓优秀生。他觉得自己身上有着很多的毛病和缺点。几乎可以说,他的青年时代,迷茫而按部就班,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宏图大志。一般人会用庸庸碌碌来形容。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他的学生时代也沉迷游戏,浑浑噩噩。他的家庭破裂过一次,第二次重新组织,为家庭打拼,承担责任。这个时候他已经35 岁了。他毫不避讳自己曾经的小市民心态,抽烟喝酒吃喝玩乐,日常工作会较真,被投诉了很生气,冲动脾气爆发了想打架。

  但是,他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燃烧闪耀。

  这可能令大家瞠目结舌。

  这种反差感,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一开始会很强烈。

  我却没有觉得太意外。

  这当然是因为,他还有一份朴素的深情。来帮武汉的人,他就要去帮他们。

  汪勇的同学、老师、妻子、父母和同事,都提到他很有责任心。这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越朴素的东西,越抵达本质。其实,骨子里,这也是中国人最珍贵的道义。

  这种英雄气概,化为最实际的英雄行为。

  这些医护人员,这些志愿者,他们难道不害怕死亡吗?他们难道没有亲人吗?他们也害怕,也有深爱的家人。

  可是他们就是下定了决心,冲上了前线。

  武汉遭劫,暴露出形形色色的问题。

  疫情让千百万人饱受煎熬。

  那些丑陋无耻瞒报和稀泥的、不作为没担当的、渎职没骨气的,都冒出来了。

  与此同时,那些热血热泪的、拼死拼活的、为国为民的,也全部发光了。

  留守在家的,在忍耐配合。

  出门做事的,在舍生忘死。

  总要做点什么,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自己的同胞。

  这是汪勇以及和他类似的人最直白的声音。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帝王将相早该丢到历史的故纸堆。

  汪勇是一位快递小哥,他不是帝王将相。

  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之一。

  他选择了担当,也选择了作为。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是英雄。

  历史上,这样焕发光彩的,并不少见。

  湖北在古时候为荆楚之地。荆就是荆棘丛林的意思,楚人披荆斩棘,刀耕火种,先民守在这方土地,个性倔强,心忧天下。楚人不服输,是有很多典故的。

  精神上的东西,可以传承不朽。

  我们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次疫情,让许许多多人都觉得疫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忧心忡忡,不能置身事外。几千人失去生命,成千上万的家庭陷入苦难之中。除了哀悼与顶礼,还要问责与反思。

  这种潜意识的内心信念,仿佛火山一样,一直在地底压抑,滚烫的岩浆涌动,直至喷发出来,世人才目睹巨大的能量。

  所以,不必惊讶,为什么他会成为英雄。

  如果要为这样的惊讶寻找答案,我以为,那是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潜移默化,早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储存在一代代人的心底。

  自己的家,自己捍卫。自己的国,自己要救。

  他一路走来的挫败感,他得知医生感染的悲伤,就在于这种情感的相连。

  这是一种长存于中国人内心的隐蔽纽带。

  疫情改变了太多太多人。对我来说,经历了所有店铺关门,菜都买不到,孩子的奶粉尿不湿也买不到,各种担忧与恐惧的日子。在种种困苦以后……我们活下来的人,要好好活着。那些死在这场灾难里的人,我们要负责记住他们。

  跟汪勇一起参加救援的华猛,也打算疫情结束以后,投身公益。他说:“我觉得应该会跟汪勇有合作。我想要帮扶老人,或者是对这次疫情中家庭缺失了的小孩们,进行帮扶。因为我自己这边的公司有儿童教育,应该说是发挥所长吧,尽我所能地去帮扶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想提一下。我的一位朋友,湖北省人民医院的沈吟医生,在近期发的朋友圈被我注意到。

  内容是这样的:一位华西医疗队的医护工作者,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参加援助,疫情稳定,他们撤退之际,几个同事商量,打算把补贴捐了。所以,他们找沈吟医生联系困难群众,“走的时候,要给武汉人捐点钱,比如特别困难的群体,老人孩子什么的” 。

  看到这样的温暖讯息,我不由得眼泪涌出。太感谢这些为我们拼命的人了。也太感动于他们的这份心意了。我真心希望这些外省市医护人员把补贴留着,我们武汉人会努力振作起来,我们会想办法互帮互助的。

  我还想提提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正如一位外地网友所说:“我们派出的是逆行者,你们自己的全是敢死队,没有他们,十万援军都不够用的。辛苦了。”

  武汉的医护人员,湖北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值得接受最高的致敬。

  这般自发自愿,所以才有上下齐心,所以才有同舟共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我们要更加哀悼不幸,顶礼英雄。

  汪勇,他是我们80 年代人的骄傲。

  致敬我们的白衣战士。

  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fwjmik.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沈嘉柯: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沈嘉柯
发布时间: 2020-07-30

         沈嘉柯:作家、评论家、湖北省青联委员、湖北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生命摆渡人》(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慈悲的法则》等近60部作品,畅销百万册。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社会科学报》《青年文学》《南方文学》《延河》《儿童文学》《散文》《万象》《杂文选刊》《中国校园文学》《小小说选刊》等各类报刊发表百万余字散文小说、诗歌、学术随笔和评论。入选全国数百种最佳文学选集,影响力文库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尼泊尔语、英语等。

 

        由武汉抗疫一线快递小哥汪勇口述、武汉作家沈嘉柯所著的《生命摆渡人》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生命摆渡人》讲述的是武汉抗疫一线快递小哥汪勇的故事,也是疫情期间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沈嘉柯用口述实录的形式,以汪勇的故事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武汉,讲述了武汉在疫情最严重时期经历的苦难、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英勇抗争的全貌。书中描绘了疫情之下一个个普通人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并通过讲述汪勇的个人成长经历,刻画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人,如何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成为一位平民英雄。书中还收录了部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日记手稿,以最朴素的文字,展现武汉抗疫一线情况,讲述白衣战士的心路历程。

  当白衣战士逆行守护武汉人民,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也在冒着生命危险“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白衣战士。汪勇个人也因在疫情期间贡献突出,获国家邮政局“最美快递员”特别奖,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知名青年女画家刘一霖为汪勇所作的画像

 

        今年三月初,沈嘉柯接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编辑邀约,想请他写一本关于汪勇的书,“我很佩服汪勇,就答应了这个任务”。他认真细致地采访了汪勇,仅录音文字就多达八万字。同时还采访了他的妻子、亲朋好友以及同学老师。“汪勇看起来是一个高大彪悍的人,但是心思很细腻。我当时胃病严重,就拜托他顺道带一点药,他不仅帮忙买了药,还具体到带了口罩和便携酒精洗手液。我至今印象深刻。”沈嘉柯说。

    为什么汪勇会成为英雄?“我以为,那是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潜移默化,早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储存在一代代人的心底。自己的家,自己捍卫。自己的国,自己要救。” 沈嘉柯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创作谈]

 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沈嘉柯

  

        吾国吾民,每当大灾大难来临之际,总有人勇敢站出来。

  这些人,也许平日里看起来很平凡,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多么优秀。

  我很喜欢汪勇的个性,他是个性情中人。

  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格外坦诚。

  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成长经历,完全不是标标准准的所谓优秀生。他觉得自己身上有着很多的毛病和缺点。几乎可以说,他的青年时代,迷茫而按部就班,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宏图大志。一般人会用庸庸碌碌来形容。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他的学生时代也沉迷游戏,浑浑噩噩。他的家庭破裂过一次,第二次重新组织,为家庭打拼,承担责任。这个时候他已经35 岁了。他毫不避讳自己曾经的小市民心态,抽烟喝酒吃喝玩乐,日常工作会较真,被投诉了很生气,冲动脾气爆发了想打架。

  但是,他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燃烧闪耀。

  这可能令大家瞠目结舌。

  这种反差感,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一开始会很强烈。

  我却没有觉得太意外。

  这当然是因为,他还有一份朴素的深情。来帮武汉的人,他就要去帮他们。

  汪勇的同学、老师、妻子、父母和同事,都提到他很有责任心。这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越朴素的东西,越抵达本质。其实,骨子里,这也是中国人最珍贵的道义。

  这种英雄气概,化为最实际的英雄行为。

  这些医护人员,这些志愿者,他们难道不害怕死亡吗?他们难道没有亲人吗?他们也害怕,也有深爱的家人。

  可是他们就是下定了决心,冲上了前线。

  武汉遭劫,暴露出形形色色的问题。

  疫情让千百万人饱受煎熬。

  那些丑陋无耻瞒报和稀泥的、不作为没担当的、渎职没骨气的,都冒出来了。

  与此同时,那些热血热泪的、拼死拼活的、为国为民的,也全部发光了。

  留守在家的,在忍耐配合。

  出门做事的,在舍生忘死。

  总要做点什么,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自己的同胞。

  这是汪勇以及和他类似的人最直白的声音。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帝王将相早该丢到历史的故纸堆。

  汪勇是一位快递小哥,他不是帝王将相。

  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之一。

  他选择了担当,也选择了作为。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是英雄。

  历史上,这样焕发光彩的,并不少见。

  湖北在古时候为荆楚之地。荆就是荆棘丛林的意思,楚人披荆斩棘,刀耕火种,先民守在这方土地,个性倔强,心忧天下。楚人不服输,是有很多典故的。

  精神上的东西,可以传承不朽。

  我们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次疫情,让许许多多人都觉得疫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忧心忡忡,不能置身事外。几千人失去生命,成千上万的家庭陷入苦难之中。除了哀悼与顶礼,还要问责与反思。

  这种潜意识的内心信念,仿佛火山一样,一直在地底压抑,滚烫的岩浆涌动,直至喷发出来,世人才目睹巨大的能量。

  所以,不必惊讶,为什么他会成为英雄。

  如果要为这样的惊讶寻找答案,我以为,那是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潜移默化,早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储存在一代代人的心底。

  自己的家,自己捍卫。自己的国,自己要救。

  他一路走来的挫败感,他得知医生感染的悲伤,就在于这种情感的相连。

  这是一种长存于中国人内心的隐蔽纽带。

  疫情改变了太多太多人。对我来说,经历了所有店铺关门,菜都买不到,孩子的奶粉尿不湿也买不到,各种担忧与恐惧的日子。在种种困苦以后……我们活下来的人,要好好活着。那些死在这场灾难里的人,我们要负责记住他们。

  跟汪勇一起参加救援的华猛,也打算疫情结束以后,投身公益。他说:“我觉得应该会跟汪勇有合作。我想要帮扶老人,或者是对这次疫情中家庭缺失了的小孩们,进行帮扶。因为我自己这边的公司有儿童教育,应该说是发挥所长吧,尽我所能地去帮扶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想提一下。我的一位朋友,湖北省人民医院的沈吟医生,在近期发的朋友圈被我注意到。

  内容是这样的:一位华西医疗队的医护工作者,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参加援助,疫情稳定,他们撤退之际,几个同事商量,打算把补贴捐了。所以,他们找沈吟医生联系困难群众,“走的时候,要给武汉人捐点钱,比如特别困难的群体,老人孩子什么的” 。

  看到这样的温暖讯息,我不由得眼泪涌出。太感谢这些为我们拼命的人了。也太感动于他们的这份心意了。我真心希望这些外省市医护人员把补贴留着,我们武汉人会努力振作起来,我们会想办法互帮互助的。

  我还想提提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正如一位外地网友所说:“我们派出的是逆行者,你们自己的全是敢死队,没有他们,十万援军都不够用的。辛苦了。”

  武汉的医护人员,湖北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值得接受最高的致敬。

  这般自发自愿,所以才有上下齐心,所以才有同舟共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我们要更加哀悼不幸,顶礼英雄。

  汪勇,他是我们80 年代人的骄傲。

  致敬我们的白衣战士。

  致敬所有出生入死的摆渡人。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